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综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自然教育与新时代幼儿园的融合

时间:2018/8/6 10:32:46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新教育网   阅读:472   评论:0

 

 导语:让自然回归教育

城市化进程加速,让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又是手机网络时代,成人的五感都在退化,那我们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呢?应该如何应对?人们不禁开始对目前普遍的偏重课堂、偏重校园的现当代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近年来,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家庭都开始积极尝试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回归到大自然中。众多如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给予了国内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多的启示,更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回归什么!

自然教育与新时代幼儿园的融合

正文:发现自然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自然缺失症”并非是一种病,而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因而自然教育兴起

自然教育与新时代幼儿园的融合

 

风靡全球的“自然教育”近年来被引入中国,一场《将大自然请回幼儿园》的课程得到国内众多幼儿园的采用和实践。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中也广泛引入了“自然教育”形式的系列课程,并且将“自然教育”纳入十三五课题活动中。

学尚思教育集团作为国内学前教育行业最早一批幼儿自然教育的推动者,一直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在国内幼儿园课程研发与推广。其发现自然系列课程的落地化应用成为幼儿园园长引进园本课程的首选,在“去小学化”办学特色的园所中更为广泛使用。中小学社会大课堂也在教育部倡导下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发现自然课程》系列是由“学尚思教育”联袂“脚丫儿教育”历经3年的时间,由30余位自然教育专家团队匠心研发、研发出了国内在自然教育幼儿领域的全面系统的系列自然课程。

自然教育与新时代幼儿园的融合

《发现自然课程》三大系列《大自然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田园系列》已升级到第二版;其中《大自然系列》课程做了全面升级,在教师易用性和课程安排上做了全新设计。同时,新品《田园系列》更趋近与幼儿园园所内开展种植、观察等活动。六月,自然教育暨“十三五滚动课题”《发现自然》系列课程已启封出库,针对幼儿园“发现自然”的课程、配套教具及师资培训,已陆续在全国开展。

发现自然系列课程介绍:

1、《田园系列》幼儿园种植区角课程特色

田园系列也称种植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园种植区和自然角,解决园所老师不会种、不敢种的问题,课程从认识工具到种植、观察再到开花结果,所以也称为落地的生活化课程。

《田园系列》既可以满足各省市教育局对于幼儿园种植区和自然角的要求,也可以打造园所自然环境创设。

 注: 种植是一个连续型的过程,就是比如说:现在种了,1至2个月后才有收获,有所回报。所以培养孩子们耐心去等待、去照顾,他会付出很多东西,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劳动、付出、收获以及生活化教育都是种植课程的核心。《田园系列》更是落地的生活化课程。

2、《二十四节气系列》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的课程特色:

运用丰富多彩的自然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时节的气候现象和农耕文化,让孩子在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联接。

3、《大自然系列》课程特色:

大自然课程:(课程包含:植物、动物、自然物质、自然现象等)属于幼儿园主题课程,与五大领域相融合。每个主题都相对独立,各自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过程,而主题与主题之间又在活动中各有交叉和渗透。

 

学尚思教育《发现自然》专场师资培训举办近两百余场,培训师资近七千余人,15个省40余家城市合作伙伴加入到我们,并且在全国幼教展会中受到代理商及园长的广泛好评。不仅课程特色明显,《发现自然系列课程》还积极开展国内教师自然教育及自然游戏培训工作,使得幼儿园在开展自然教育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能更好的让孩子在发现自然中成长。

自然教育与新时代幼儿园的融合

帮助发展儿童自然认知智能,从发现身边的美好开始,把大自然请进幼儿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对孩子而言将是多么大的一个福音!结合园所现有条件,在尊重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将“大自然”带进校园,更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所在!

 

在大自然的爱里传承自然智慧,发现自然,顺其自然,让大自然的孩子自然生长,培养适应自然的社会人,培养未来世界接班人。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未经中国新教育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热线电话:0591-88917857 QQ:418526785
 
闽ICP备120103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