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社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教育O2O平台博出位,就会讲故事够吗?

时间:2015/7/9 14:57:49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阅读:165   评论:0

  当互联网+的口号越喊越响亮时,整个社会都处于亢奋的状态。在餐饮、旅游、影视等领域纷纷“中枪”后,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受到“冲击”。一大波的资本开始涌进来,似乎在这个年头,不跟互联网扯上点关系,结果就会被“消灭”掉。但这里,土妖要来唱唱反调,不是看不起互联网这帮天兵天将,而是教育本质的很多东西,不是圈钱、圈地、玩概念就能玩得转的,玩不好结果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谈教育,都离不开老师、学生、机构或者说是平台这三个角色,只有三者完美统一在一起了,并建立一套成熟、正向激励的体系,才能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成绩的提升。但偏偏是在线教育的很多新模式,非要将这三个角色的关系给颠覆了,用全新的规则来重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就去分析一下,教育在线化或O2O化后,究竟变成了什么鬼。

 

  教师从教书育人,变成资本的棋子

 

  我们都很清楚,老师天生是教书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在传统教育机构里,是由多个链条组成的,分工也是相当明确,老师负责的就是讲好课,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能收获声望和认可,以及成就感。但现在的教育O2O正把老师逼成一个“综合工种”,改变了教育育人的初衷。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下面可以从互联网和O2O的模式中去窥探下,这个场景下的老师会怎么变?

 

  教育O2O突然间就火了,但是第一枪是怎么打响的呢?也是从“名师效应”开始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在线教育、教育O2O放出的第一招就是用“热钱”获益,先把“名师”绑架了。于是,就出现像新东方等传统教育机构里一批老师,意志不坚定,准备“投诚”到在线的平台上去,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卧底”,以及脱离开教育机构“单干”的行为。

 

  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短期内表面上看到的是巨大的利益,平台可以给“名师”各种推广资源进行变现,结果利益化就成了很多老师的“心魔”,并愈来愈强。老师的角色怎么变了呢?从过去只是授课的环节,被“劫持”到O2O平台上后,老师不得不去考虑招生、推广,还不得不把线下的生源“贡献”出来。甚至一旦平台上了规模,就会出现搜索的“竞价排名”、淘宝的直通车等模式,老师还得学会“刷单”、抢生意。如果这样,老师能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还有多少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句号,是显而易见的结果。还有一个奇葩的例子,这两天,教育O2O的平台不断拿到新的融资,动辄都是数千万美元。比如轻轻家教的类滴滴模式,学生和家长基于位置发布需求,教师在线抢单,然后线上完成教学,甚至还模仿打车大战,采用了荒唐的补贴的玩法。我们都知道,滴滴、Uber上有大量的“刷单”行为,平台方往往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可以造成虚假繁荣,提高估值,教育走补贴套路,也必然会滋生刷单,结果教师和学生就成了资本套利的枪子。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从来都是无情的。当教师帮助平台做大时,自身从互联网那里获得的一些小利也就到头了。当年高高兴兴拿着滴滴、快的补贴的出租车时间,如今无情地被抛弃,就是生动的例子。

 

  集体场景缺失,学生学习效果没有保证

 

  其实,相比买个电影票、打个车、吃个饭,教育这个行当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场景的服务,链条比较长,而且一个学生不会天天走马灯似的去更换学校、老师。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教育机构都很重视教育的方法论、课程等体系的建设,讲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方法和体系,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比如传统培训机构里,除了老师,还有管理人员、咨询师、主任、校长,这些角色也不是“摆设”,教学相长、后期服务才能有保障。

 

  这个体系建立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效果,不管唯成绩单马首是瞻的教育模式和体制是不是合理,学习效果是颠扑不破的考量指标。教育O2O怎么保障教学效果?除了一些轻量级的培训搬到网上可行,K12搬到线上来,本身就是难度非常大,需要大概的教学积淀才可以探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严重依赖场景的事,特别是K12阶段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只有封闭、系统化的教学,才能更有效。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景,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所以才看到,教育O2O都是在玩概念,真正落到效果上,根本行不通。我们经常谈“风口”,教育站在了“风口”上,就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模式冒出来。一阵风刮起,肯定会有一些跟风浮躁、凑热闹的,但喧嚣过后,是骡子是马总会见分晓。学习效果是建立在责任心和教育梦想上的,而教育O2O的平台大部分都只是都怀着着利益最大化、去纳斯达克敲钟的想法,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工具和棋子,包括老师、学生。

 

  事实上,一些数据也支持这一论断。腾讯课堂发布的《2014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表明,在线教育优势是随时随地获取,且资源丰富,可利用碎片时间,但一个最大问题也暴露出来,在线教育效果存在疑问,在答疑、教师学生互动、内容与教材匹配等方面存在严重隐患。而且很多教育O2O平台靠大额补贴、免费等诱惑点拉人,学生和家长加入进来,并不是认可教育效果,而是感觉新鲜,或是贪图占便宜心理作祟。

 

  数据也显示,在线教育的移动化虽然是趋势,但用户付费习惯还在培养中,有六成以上的用户在线学习年花费低于500元,1000元以上的仅占2%,这与游戏、娱乐、生活等支出比大相径庭,意味着用户不会为目前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买单,而形成规模化在线教育消费市场还需时日。而白皮书数据也显示,仍有大约50%的家长会为孩子报更多的线下课外辅导班。

 

  教育是重资产行业,光讲故事行不通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特征的行业。虽然目前行业里也出现了一大批拿着风投资金的各种互联网、O2O教育模式,但除了一些“轻资产”的领域有一定空间外,依然无法改变教育本身是“重资产模式”的事实。在互联网行业也有一个法则,越是长链条、复杂的场景,互联网化就越难,医疗、教育都属于此。这一特征越明显,话语权就越攥在传统企业手里。可以说,对于重资产的教育行业,互联网画饼、包装概念、讲故事做法根本行不通。

 

  阿里凭什么去大肆投资银泰、圆通,百度为啥入股星美,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互联网+走的越远,越是重度垂直的领域,线下的渠道、门店、供应链等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越影响用户体验。这也是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短板”,教育也如此,远没有互联网、O2O等创新企业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潮水退却时,裸泳的人就都会暴露出来。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教育O2O的平台,怀揣着改变教育模式的梦想,但更多的情况是,整个在线教育行业里,很一大部分人只是将教育O2O看做是一次“追求财富”的机会,商业逻辑远大于教育逻辑,于是乎就有了“拉明星老师——吸引学生——炒作营销——做大规模——包装上市套现”这样一个链条,他们对金钱的欲望远大于对教育本质的追求。所以我们也很少看到某一教育平台能在教学理论、方法上孜孜不倦,反而是滴滴的补贴玩法、免费理论、打口水战等大行其道。

 

  如何让大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事,更有尊严、更加富足地活着?如何让学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如何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变革发展?论是在线化、移动化,还是互联网+、去中介化,又或者是O2O、到家服务,不管哪一种概念和路径,至少从目前来看,土妖还没有看到一张靓丽的成绩单。如果不能解决这三大问题和弊端,在线教育的泡沫,就像当下的中国股市一样,迟早会被捅破。

 

  MIT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未来学家、《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有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互联网在创造全新教育模式,并自我证明之前,还是先学习好传统教育机构一直在做的事情——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因为,这永远是教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教育O2O 讲故事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未经中国新教育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热线电话:0591-88917857 QQ:418526785
 
闽ICP备12010380号